美国还是成功把印度吓住了,大量俄油轮漂在海上无处可去,最后还是中国帮了俄罗斯一个大忙。 日前有消息传出,自特朗普威胁要对俄罗斯征收二级关税起,印度其实悄悄叫停了进口俄油。 别看莫迪政府嘴上这么强硬,声称“要采取措施捍卫自身国家利益”,“绝不可能停止与俄罗斯的合作”云云。 然而实际上,印度国有炼油厂早在今年7月份,也就是特朗普刚威胁要对俄罗斯征收二级关税之初,就紧急叫停了进口俄油。 从印媒的报道中也能得知,印度至少3家能源企业,包括印度石油公司、斯坦石油公司和芒格洛尔炼油石化公司都已停止采购俄油。而这些企业,控制着印度至少60%以上的炼油产能。 莫迪政府这么一叫停,对印度来说可能只是经济损失,不会伤及能源安全。 毕竟印度进口这么多俄油,也不是为了自己用的刚需,而是想要加工为成品油倒卖出去赚差价。 但是俄罗斯就难受了,因为经过三年俄乌冲突,印度已经成为俄罗斯海运石油最大的买家。
相关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印度每天都能进口约175万桶俄油。 今年7月份,印度甚至一度超越中国,成为俄油最大进口国,日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07万桶。 另一方面,还可能会造成已经出港的俄油轮,因此无法继续前往印度,被迫在海上长期逗留。 这样的场面,怎么那么熟悉? 一年前,莫迪政府正是因为拜登威胁的对俄二级制裁,紧急叫停进口俄油,导致大量已出港的好几艘俄油轮无处可去,只能漫无目的地漂流在海上,在印度的港口附近却无法进港,每天都在烧钱。 最后还是中国出手相救,买下了这些俄油博远配资,这些俄油轮才得以停靠中国港口,中方帮俄方及时弥补了一些损失。
一年时间过去,印度还是那个印度,而这次照样还是中国扮演“拯救”俄罗斯的角色。 据路透社援引分析师和贸易商的数据报道,在印度悄悄叫停进口俄油之际,中国却加大了力度购买俄油。 就在几天之前,中国的炼油厂订购了15批俄罗斯乌拉尔原油,预计将于10月至11月交付。 相关数据显示,单个乌拉尔原油批次的容量,是70万桶到100万桶不等。 中方一下就订购了15批,也就是最少也会达到1050万桶,最多则是1500万桶。 中方此举,毫无疑问是帮俄罗斯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。毕竟俄乌冲突还没结束,俄罗斯还是得靠着卖能源的钱维持战争。 中方加大力度购买俄油后,也算是帮俄罗斯弥补了一些失去了印度市场的损失,可以说是帮了俄罗斯大忙。
没想到一年时间过去,类似的情节竟然还能再次上演,也不知道俄方当前还信不信得过印度? 莫迪政府用两次背刺俄罗斯,再次向世界证明了,印度是一个多么不稳定,且没有战略定力的合作伙伴。 当印度受到美国的压力,任何合作印度都可以背弃,就这莫迪政府还好意思自称“独立自主”? 莫迪政府的“独立性”,还是有些水分的。 而中方用两次对俄伸出援手,也向全球展现了,什么才是靠谱、稳定、有定力的合作对象,与印度完全不同。 在买俄油一事上,美方在最开始给中印施加的压力,可是同等的。 只是到后来,特朗普政府因印度没有与他们达成贸易协议一事,对莫迪政府既惊讶又愤怒,所以才对他们下手狠了点。 可即便如此,莫迪政府突然就这么放弃了俄油的做法,也令人不齿。 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:中国是一个言出必行、值得信赖的伙伴。
我们不会因外部压力而轻易动摇既定的合作策略,这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,特别是与“全球南方”国家以及受到不公正打压的国家之间,积累了宝贵的战略信誉。 反观印度,其两次在类似压力下采取相似举措,暴露出其战略决策受短期外部压力影响较大,其宣称的“战略自主”在实际操作中打了折扣。 这种行为无疑会使其其他合作伙伴在未来与之打交道时,多一分警惕和保留。 莫迪政府该明白,若想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“大国”,不仅仅在于口头上的强硬,更在于面对压力时,能否坚持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理性决策,而非反复无常的“变脸”。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