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和一个做情感博主的朋友聊天宏基资本,聊到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。
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层级分成五级,分别是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爱与归属、自尊需求、自我实现。
当我们满足低层次需求后,就会转而追求高层次需求,这是人性中的底层逻辑。
朋友说:“感觉两性关系中,也存在类似的一个三角形。
绝大多数人都在初级阶段,借感情满足着生理和安全的需求。
只有少数人会进入更高级的阶段,探寻感情中的更多可能性。”
诚然,所谓两性关系,本质上是两个人通过合作经营,去满足共同的一些需求。
和个体的需求,既有相似和值得互相借鉴之处;也有一些特定的,属于两性关系独有之处。
在这里,十点君且将两性关系分为5个层级,聊以浅析。
当然,就像永远不乏有人为温饱挣扎一样,也不是每个人的感情,都能完整走完这5步。
只要我们的感情是美满的,并且能在美满中共同成长,那就已经很好很好了。
顾城有一句诗,写得很漂亮。
“在一片死灰中,走过两个孩子。一个鲜红,一个淡绿。”
这很像是一段感情之初,你是你,我是我,但我们忽然在彼此的眼中亮了起来。
从此,天地灰蒙中,多了一个上了颜色的人。
爱始于相互注视,所以,两性关系的第一层,便是“被看见”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说:“ 每个人的真实需求,都是渴望被看见。”
被看见的背后,是被关注、被理解、被懂得,这也是一份爱得以成立的基础。
曾在知乎上看到过网友@菲菲分享自己的感情经历。
菲菲说,最近新认识了一个男孩子,她很喜欢。
但身边人都觉得他们的性格、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,并不合适,所以她想问问网友该怎么选择。
最高赞的评论是这样的说:
如果只是考虑要不要在一起的话,其实你只需要注意,他会不会看着你的眼睛说话与倾听。 我的意思是,也许吃饭口味不一样,兴趣爱好不一样,生活习惯不一样,但如果他会在意你,考虑你的感受,倾听你的想法。 哪怕有些事不能改变,有些想法他会坚持,哪怕最后你们没有在一起,也只是没缘分。 但至少,他会让你感觉被看见,能有这一点,就值得试试。
是啊,其实感情这东西很玄。
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可能恰好互补,两个很像的人却未必合适谈情。
没开始之前,谁也算不清料不准。
但深情的对望,是骗不了人的。
只要双方都能感觉到被关注、被理解、被懂得,那这份爱,就有开始的价值。
随着感情升温、关注增多、理解深入,双方的面纱会被逐渐揭下。
最初蒙上的面纱、分泌的激素,都在慢慢消退。
很多情侣会在这一刻感觉对方变了,随即爆发争吵,控诉对方把缺点藏得太好,没让自己发现。
其实不然。
它们自始至终都在那里,只是当初的你忽略了。
而等到回过神来时,缺点已然被摆到桌上,有些好改,但更多的则可能难根治,需要时间。
这一刻,感情能否继续,其实就只看两人是否可以做到接纳。
电视剧《父母爱情》里,江德福和安杰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刚在一起的时候,江安两人可谓是天差地别宏基资本,完全不是同路人。
别说精神层面的交流了,连日子都过不到一起去。
这样的感情,之所以还能维系下去,靠的全是两人都愿意尽可能地包容对方。
江德福愿意为了安杰这个资本家的女儿,放弃军队上的大好前程;愿意去适应穿西装、喝咖啡这样的他完全不喜欢的讲究。
安杰也愿意包容江德福文化不高、卫生习惯不好、吃饭吧唧嘴等毛病,给足了他耐心,等他慢慢成长。
假如眼里有对方是爱情的伊始,那打心眼里能够全然接纳对方,大概就算是步入婚姻的最低门槛了。
毕竟,数十年如一日的亲密相处,靠的决然不是一两个闪光点支撑起的吸引力,而是久处不厌。
就像木桶定律那样,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,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,到底有多高。
一段感情能有多持久,同样也取决于两人各自的缺点,能否被接纳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·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指出,到了一定阶段,比起激情和爱,人们会更希望在家庭中找到被认可的价值和意义。
坦白讲,若是夫妻间只到第二层,搭伙过日子也就够用了。
虽然这样的感情激情易逝,但毕竟还有责任感在,真撞上对方遇事还是会帮,真看到对方的毛病还是能忍。
但若想要更进一步,只是能忍,显然不够,还需要认可、欣赏甚至崇拜。
记得读大学时,我曾看过一部很老的外国电影。
电影讲了一个家境窘迫的女孩,很渴望得到一架钢琴。
但小女孩的妈妈拒绝了她,还讥讽说她这样的穷人哪里配弹钢琴。
后来,小女孩长大了,去做了纺织工人,稀里糊涂嫁给了当地的一个普通男人。
她依然想要拥有一架钢琴,还会跟着电视节目学着弹琴的手势,但她没跟任何人说起。
直到有一天,她家附近有人遗弃了一架旧钢琴。
她驻足观望了好多天,终于还是趁着半夜无人偷偷去弹,结果被前来寻她的丈夫撞见。
她连连摆手,嘴唇颤抖着想要辩解,生怕丈夫也说她“不务正业、痴心妄想”。
可没想到,丈夫吻了她一下,告诉她“你弹得很好听,很厉害”。
而后,在丈夫满怀真心的鼓励和支持下,她慢慢发生了变化。
她相信了自己有资格拥有那些她渴望但一直被拒绝的东西,包括眼前的这架钢琴,也包括“爱”。
这两人之间,也不再只是共度三餐一宿,消磨日复一日,终于有了无关衣食温饱的更多交流。
我想,这一刻,她终于摆脱了从前那个被规训、被压抑的自己,终于得见爱的奇妙和伟大。
好的伴侣,就是如此。
他们会认可对方的想法,发现对方的优点,继而将别人眼中的普通人,打磨成属于自己的珍宝。
若是做到这一步,大概就已堪称“真爱”了。
前阵子短剧爆火,我有个朋友为了向我安利,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些她喜欢的短剧情节。
其中有一段,是男主从未来回来,用陪伴和爱帮女主解开了许多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心结,阻止了几十年后女主自杀的遗憾。
短剧固然是假的,但这种被爱人治愈的情节,却的确存在于现实生活中。
之前在小红书上,刷到过一个帖子。
帖主在帖子中说:
我的原生家庭一直是消耗我的。所以我情绪极其不稳定,常常内耗。 遇到老公以后,他的松弛感让我慢慢治愈原生家庭的‘创伤’。 家里的咖啡馆装修,因为我的错要推迟两个月营业。 父母知道后,每天都在说我没用,事情永远做不好。 可是我老公一直和我说没关系,还帮我提前解决了问题。
评论区里有人总结得很好。
的确,能在婚姻中得到治愈,真的是莫大的幸运。
但很多时候,能否得到治愈,不完全取决于伴侣。
有别于之前三层,无论被看见、被接纳还是被认可,即使没有另一半的配合,同样可以完成这些行为。
但“被治愈”,就好像去医院看病一样,离开了你的配合,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法为你疗伤。
所以,想要达成这一步,最好的办法是夫妻双方,同时学习治愈对方,同时也能懂得自愈。
如此下去,直至两人合成一体,便不必再区分自愈和他愈。
到这一步,本质上,就已是在治疗“我们”。
能化“你我”为“我们”,感情便足够完美,足以向着最后一层前进了。
其实,到互相治愈这一步,就代表夫妻双方已然愿意袒露自己的全部给对方,并愿意在对方的帮助下,逐步剜去自己的顽疾。
这样的感情,已然是亲密无间,没有更进一步的余地了。
所以,两性关系的最后阶段,我们需要追求的已不再是“亲密”,而是“自由”。
两个人从自由的个体开始,蓦然相视、彼此接纳、相互认可、最后共同得到治愈和自愈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就这样,在爱河里穿行一遭后,我们最终要学会的,还是如何从亲密关系中解绑,如何独立地生活。
日本导演伏原健之,曾以修一和英子这对厮守多年的老夫妇为主角,拍摄了一段婚姻纪录片。
看完他们相处的日常,我唯一能想到的词,就是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
他们的沟通,经常是随缘的。
因为家里的菜园比较大,修一便挂了很多留言板,用留言的方式慢慢对话,很浪漫,也很方便给对方留出自己的空间。
他们的日常相处,也是完全随心的。
有时候英子一个人在挖土豆,有时候修一一个人在挖竹笋,有时候俩人一起摘樱桃。
还有时候,一忙起来,两个人可以许久不见一次面。
他们可以共处,也可以分开,允许彼此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像这样松散的、自由的感情,反而越老越相爱,反而让修一先生直言道:“对我来说,她是最棒的女朋友。”
我想,最好的爱人,大抵便是这样。
在一起时像粘土,形塑成第三种样貌;
分开的时候像磁铁,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。
从不控制对方,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全部,也不把情感悉数依赖在另一半身上。
这就是我心目中的,爱的最高层次。
写到这里,不知你有没有发现,两性关系的不断升级,本质上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断重塑。
从最开始,我需要你,你需要我,我们渴求对方的重视、接纳和认可;
再到后来,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,我们相互治愈,一同成长;
直至最终,我还是我,你还是你,谁也不占有谁,彼此独立着,却还自然而然相爱着。
这一刻,看似看山还是山,但一路的经历与爱,却将我们洗练得更好更晶莹。
点个,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好的亲密关系,得到更好的自己。
作者 | 明冬,课虚无以责有,叩寂寞而求音。
主播 | 夏萌,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